民间送养灰色地带:合法与犯罪边界模糊,特殊困难认定成难题
近日,一起婴儿贩卖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。据红星新闻报道,一名18岁的年轻母亲因无力抚养,将仅出生14天的男婴以15万元的价格贩卖。江阴市公安局迅速行动,成功解救被贩卖婴儿,并对相关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。然而,这起事件背后,却暴露出民间送养与合法收养之间的复杂问题。
在我国,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可以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三类情况,其中之一便是“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”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一些亲生父母却并未选择民法典规定的合法途径进行送养,而是私下完成交易,甚至收取高额费用。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,也严重损害了儿童的合法权益。
据学者指出,法律收养冷寂和私自收养壅塞是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。那么,为何这些父母不选择合法收养途径呢?一方面,合法收养程序繁琐、门槛较高,使得一些有意愿的家庭望而却步;另一方面,一些父母出于经济压力或其他原因,选择私下送养,以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。
然而,民间送养与合法收养之间的界限却十分模糊。在司法实践中,是否以非法获利为目的成为判断罪与非罪的关键。但获利的金额标准却难以界定,不同地区、不同经济状况下,这一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。因此,一些父母在收取少量“营养费”、“感谢费”后,便可能被视为民间送养行为,而非拐卖儿童罪。
此外,特殊困难的认定也成为了一个难题。民政部对于“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”的解释曾多次变更,但始终未能给出一个明确、具体的标准。这使得一些真正有特殊困难的父母难以获得合法送养的机会,而一些并不符合条件的父母却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送养。
针对这些问题,专家建议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,提高公众对合法收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。同时,政府也应进一步完善收养制度,降低合法收养的门槛和成本,为更多有意愿的家庭提供便利。此外,还应加强对民间送养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,确保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。
总之,民间送养与合法收养之间的灰色地带亟待解决。只有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、完善收养制度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等多措并举,才能有效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和健康成长。
声明:本文图片、文字、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,建议谨慎参考,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!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做删除处理,谢谢。